近日,在牙膏、口香糖广告中频频露脸的“全国牙防组”,因被质疑仅有一张桌子两个人、不具备认证资格和误导消费者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遭遇诉讼,使得关于“认证”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实际上,稍稍有心的消费者都会发现,现在的市场上,各种“认证”、“推荐”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几乎都有相同或不同的认证标识出现,有的更是打着“权威专家”、“行业研究学会”推荐的旗号。 如果说认证的初衷都是为了提高商品质量,方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话,那么,五花八门的认证标志的出现,正在日渐成为消费者的“烦恼”,有的甚至正在侵蚀“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认证”标识五花八门 如今,进入到商场,人们便会看见迎面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商品,而再细看每一样商品,都会看到一些“认证”标识贴在商品外包装上。这其中,既包括ISO、QS、HACCP、3C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能效比标识等各类国际、国内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标识,也包括一些以专家、机构或行业研究会推荐、联合生产的名义出现的标识(或文字)。 记者在杭州几家大型连锁商场均看到,食用油、日化产品、保健品和干货上的认证最多,除了ISO、HACCP、GMP等认证外,很多产品的外包装上还有以权威部门认证或者专业机构研究推荐名义出现的标识。 比如多款“中华”牙膏的包装盒上均有“世界牙科联盟权威发布”的标志;“高露洁”冰爽牙膏的包装盒上有“中华口腔医学会”的标志、另外还有“更多中国口腔护理专家选用品牌”的字样;一款“竹盐”原生白牙膏的包装盒上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临床认证”的标志;“舒肤佳”香皂和“六神”清凉香皂的包装上则分别有“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标志。 面对认证,消费者心态复杂 事实上,种类繁多的认证不但给给消费者带来了辨认的困难,有的连产品销售人员自己都讲不清楚。记者在某商场调查时,指着外包装上的“认证”问某品牌食用油的一位促销员:这些认证是什么意思,该促销员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反正有这个就说明我们的油质量好,你买这种油肯定不会错。” 一位正在购买奶粉的消费者表示,对于这些认证其实自己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反正有认证的买回去总是心里感觉踏实一些,毕竟那些都是国家发的。”在记者随机调查的20多名消费者中,其中12名均有类似心态,而且认为认证越多越好。另外一些消费者则表示,平常买东西不大注意看认证,“主要是看品牌,一般就认准某几个品牌,其他的基本上都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