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实现Q C D。不过,每天在工厂里都会发生各式各样的异常现象。有不合格品、机器故障,生产目标未达成及员工迟到。不论何时,问题发生了,管理阶层就必须去解决,并且确定不会再因同样的理由而发生。一旦问题被解决后,新的作业程序就必须予以标准化,接着就要开始“标准化—执行—查核—处置”的循环。 否则,员工就会忙于救火的工作。因此,现场管理的第五项,也是最后一项的金科玉律就是“标准化”。在现场,当一个问题发生,不论是否金属碎屑掉落,卡住传动带造成机器故障,或者是旅馆的房客抱怨传真文件的处理方法,首先必须依照现场现物的原则,详细观察问题。其次,必须找出问题的原因。最后,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果之后,就必须将新的工作程序予以标准化。 在此种模式下,任何的异常就会衍生出改善的主题。此主题最终会导致引入新的标准,或是提高现有的标准。“标准化”是用来确保改善的效果,使之能继续维持下去。“标准”的其中一种定义,是指“做事情的最佳方法。”如果现场员工都能遵照这样的标准工作的话,就能确保顾客满意了。如果标准是意谓着“最佳的方法。”那么每一位员工每一次都必须遵照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方法去工作。如果员工在其重复性的工作过程中,不遵守标准工作。这是经常发生在生产现场的状况,其后果便会导致质量的变动及差异波动。管理阶层应当清楚地制订标准,供员工当做惟一的工作方式,以确保满足客户的 Q C D 需求。不能主动制订工作程序标准化的管理人员,就是对现场管理失职了。在宾州坦帕市( Te m p l e )乔奇( G i o rg i )食品公司里,以往行政办公室是位于楼上,而现场则位于楼下。在楼上都用隔墙,隔开了每一个部门:业务、行销、工程、研究开发及人事。 但是公司的董事长,佛列德·乔奇 (Fred Giorg e ),决定每一位支援现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将他们的办公桌移到现场去。他宣布道:“我们要搬移到现场去,而且我们要在一个没有隔墙的大房间内一起工作。”一阵抗议的喧嚣随之而来:“那会太吵了!”“我们会无法专心工作!” “属下人员有些会辞职!”“我们无法保持公司的机密!”乔奇不为所屈。他说道:“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会泄密的话,那也没有任何方法能够保密了。如果有人不喜欢的话,就让他们走吧!” 最后每一个人都搬动了,即使不是心甘情愿。今天,到访公司的客人,都能一眼就看到,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大房间里工作。如果访客注意看的话,会发现董事长乔奇也在其内,坐在一张不显眼的办公桌,在侧面则有另外两张公司主管用的桌子。“以前,”乔奇说道,“每当我需与底下的经理开会时,我必须在会前,先查询谁在公司内,谁出差在外。现在,我只要四处张望一下,看看有谁在场。然后大叫一声说:‘嘿!让我们到会议室去讨论这件事,没有M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