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不少企業管理者過於看重體系(制度),所以熱衷於各種體系的認證,寄希望於通過ISO等國際標準打造良好的品質。這種期望往往落空,因爲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優秀的工作品質及産品品質取決於三個方面:品質文化、管理體系、人的能力。 5S:品質文化的基礎 作者:3A企管 總經理 肖智軍 摘自《企業管理》雜誌2003年第9期 光有體系是不夠的 不能光指望ISO體系認證能帶來優秀的工作質量及産品質量。 記得一次某公司老總問我,“我參觀過許多外資企業,那種現場管理狀況與水平讓我十分羡慕。爲了提升管理水平,我們花了近十萬元及一年的時間進行ISO9000諮詢與認證,認證後每年還要花錢進行外審。我不怕花錢,但花錢要有效果。我本來寄希望於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給我公司帶來大的變化,現在我很失望,公司混亂的現場仍然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變。爲什麽呢?”。這樣的疑問在國內的企業經營管理者中絕不是少數。事實上,在國內許多實施ISO諮詢認證的企業,通過認證後並沒有感受多大的益處,相反,在一些企業中一大堆低效的表格讓現場人員怨聲重重,甚至造假應付外部審核。客觀地說,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做爲一種管理體系來說,值得國內企業好好研究及有效地推行。但是,任何指望通過ISO等國際標準就能打造良好的質量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爲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優秀的工作質量及産品質量取決於三個方面:品質文化、管理體系、人的能力。通過ISO認證也只是在管理體系上有所提升,而品質文化及人的能力沒有改變的話,是無法取得滿意的結果的。 人的能力 只要求工人要認真、要有責任心,甚至把“加大處罰力度”當成是得到良好工作質量的法寶。這些都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在國內許多企業經常可以這樣的情形:現場出了差錯後,避免再出同樣問題的對策就是要求工人要認真、要有責任心,甚至有許多管理人員把“加大處罰力度”當成是得到良好工作質量的法寶,但結果是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上下級關係日趨緊張。出現這樣的處理方式及結果,都是管理人員能力不足的表現,這與國內企業多年了只注重思想工作,忽視科學的工作方法造成的。管理專家認爲,人類不可能一直持續地保持高度的緊張狀態和注意力。有時總會鬆口氣,如果正在作業途中,就可能引發失誤,因此光憑精神方面並不能防止失誤的發生。很多情況下要採用科學的方法避免失誤的産生。例如在許多優秀的企業十分注重通過愚巧化等措施來防止失誤的産生。愚巧化簡言之就是通過有效的方法達到“愚蠢的人也能像巧匠一樣做好工作”,比如,如果你安排某人的工作是每天數螺絲,並且你交代的是採用一個一個的數的話,一天8小時如果不出錯那恐怕是個奇迹了。而做一個簡單的道具,道具中有100個小孔,抓一把螺絲往上面一放,輕輕一搖,100個小孔中各落下一個小螺絲,再將道具一斜,多餘的螺絲全部滑下,剩下的就是100個了,用此方法數螺絲,效率是單個數的十餘倍,又難得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