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潜在的不期望情况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而采取预防措施。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 3. 职责 3.1经营部根据市场调研和顾客需求,提出产品质量改进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3.2 各职能部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对过程监视和测量的信息,发现潜在不合格因素,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3.3 质控室将各部门提出的预防措施汇总整理,策划安排优先顺序。 3.4 管理者代表审定预防措施计划及组织协调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确定潜在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潜在不合格信息来源:如供方产品的质量统计;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过程和作业的测量结果;操作条件失控的预警;不合格品审理;内审报告;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顾客的需求与期望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带规律性的、共同的潜在不合格因素。 4.2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所需的预防措施 a) 各部门根据分析得出的潜在不合格因素,提出实施预防措施。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措施,可自行组织实施。牵涉到相邻部门或资源配置的措施,可作为建议报质控室。 b) 质控室汇总整理各部门的预防措施建议,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参加讨论分析,根据潜在因素的影响程度,考虑优先顺序,经管理者代表审定后,组织实施。 c) 重大预防措施应报告总经理,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d) 预防措施实施过程中,注意对预防措施进行监控,以确保有效。 4.3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包括:原因、措施内容及采取措施的效果。 4.4 评审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评价预防措施完成的情况及结果达到预期要求的程度。 4.5 相关质量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销售量及用户信息反馈表》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