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规模已是世界最大,年用铜量已据世界第二位。回顾35年以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既感慨又振奋。本网以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为依据,向本行业广大读者展示那段行业发展历史的足迹。
电线电缆是用以传输电力、传递信息和实现电磁能量转换的电工材料产品,在生产和应用电能的领域内,都不能离开电线电缆。
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艰苦的历程。回顾行业发展历史,可以借鉴过去,开创未来。
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而迅速发展是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第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昆明电线厂,原来是资源委员会于1936年开始筹建的"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明第一厂",于1939年7月1日建成投产,并正式成立生产"电工牌"电线。昆明电线厂的诞生为中国奠定电线电缆行业的基础,并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电线厂只有: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明分厂、上海分厂、天津分厂、沈阳分厂以及上海、天津、北平、成都、广州的民族资本企业共30家,全行业职工约2000人,年最大用铜量6500吨,产品为民用电线和纱包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线电缆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但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挫折。
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美国采取封锁政策,中国的对策是"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制造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和纸绝缘市话电缆,并对民族资本企业采取扶植发展方针。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采取有重点的建设方针:一方面重点发展已有一定规模的上海电缆厂,另一方面在苏联的帮助下,扩建了沈阳电缆厂,集中了全国重要科技力量参与建设,使沈阳电缆厂于1956年9月顺利投产。在此期间,开始组织电缆行业的"三结合":即既有电缆的骨干企业厂,又创建了"电缆研究设计室"和"新业电工机械厂"(专门制造电线电缆专用设备)。这样,形成了制造、研究、设备三结合的完整的电线电缆行业体系。同时对私营电线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倂转工作,使其逐步转向专业化。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电线电缆行业稳步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是由于国家随意制定高指标方针,导致电缆行业基建规模增长过猛,如郑州电缆厂、西安电缆厂等大中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无法承受的条件下,不得不使基建工程一再调整;生产大起大落,规章制度被破坏,产品质量下降。后于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公布了企业管理二十条,使上述混乱局面逐步扭转。新建的厂经过调整、缩小规模后也逐步投产,成为行业骨干。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极左路线指导下,导致工厂停工停产,规章制度破而不立,工程技术人员遭受迫害。根据"备战"指示,进行大三线建设,国家经济又遭受严重损失。这期间又增加了大约30个电线厂。邮电部、铁道部、电子工业部等也自行建立了电线电缆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电线电缆行业随之出现了新的生产建设高潮。经过近10年的努力奋斗,截止198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电线电缆厂1700多家(包括专用设备和电缆附件厂等),其中部定点厂125个,还有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部署上海电缆研究所。
在125个主要电线电缆厂中,职工总数达11万余人,生产总值47亿元,年导体用量62万余吨,分别是1949年的65.3倍、21.26倍和95.8倍。
到1983年底,中国电线电缆产品已发展至8个小类,112个系列,888个品种,60947个规格。质量均能满足国家和部颁标准要求,有20%的产品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同时,发展了500kV充油电力电缆,6-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500kV大跨越用钢芯铝包钢导线和地线,泡沫聚乙烯绝缘铁道用高低频综合对称通信电缆,防潮综合护层管道用光缆,乙丙橡胶船用电缆,8000米超深井承荷探测电缆,三(2羟基)异氰酸脲酯改性的聚酰亚胺漆和漆包线等高技术水平产品。
此外,电线电缆行业在人才培养、援外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出口创汇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虽然如此,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务使全体从业人员树立任重道远、勤奋不息的信念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