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东方更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代工有代工的道德,其中的核心就是,保持低调。你永远要处在所代工的世界知名品牌的阴影里,最好是不为人所知。如果你在公众中的名望超过了你制造的世界著名品牌,好日子可能就处在危险中了。富士康曾经是代工企业的道德楷模,在那次高调的诉讼之前,公众对于这样一个隐身于闹市、产值达千亿的巨无霸,知之甚少,但自从有了那次高调亮相,它的好日子似乎成了昨日回忆。最近几年,“绯闻”不断,它的公共关系部门现在恐怕很怀念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但是,昨日旧梦就如童稚时代的笑脸,只有在老照片中重温了。
富士康一再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自然是因为它太大了。但同时,也反映着中国企业的公众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迁,“隐身巨人”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了,它必须不断地定义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一过程,对于企业是一堂上不完的课。但是,这种新的环境,势必与代工道德形成冲突的两极,当大家都知道苹果是你生产的,戴尔是你制造的,你的绯闻也就是苹果和戴尔的绯闻。维护它自己的道德形象,对于利润变得非常重要。更进一步说,这一内在的冲突,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代工模式瓦解的力量。
我想,被炒得纷纷扬扬的“富士康内迁”可以在这个角度下予以审视。在这场引起广泛关注的内迁戏剧里,主角自然有两个:富士康和多个地方的政府部门。根据笔者的分析,一个本应当低调的巨无霸之所以如此高调,是一项挽回饱受抨击的道德形象的公关计划。通过制造出多个地方争相积极邀请的声势,富士康变成了香饽饽和宠儿。从媒体的报道看,富士康没有说太多的话,而且,富士康对于内地的投资并无显著增加,也就是说并无大规模内迁的事实,但是,只是简单地释放一点信号,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改善形象的目的。
富士康目的之达成,得益于另一个主角的有力“配合”。几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大张旗鼓地为迎接富士康的到来造势,动辄十万名招聘计划的公开,由政府主导将招聘名额层层分解,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做法,将另一个主角烘托得熠熠闪光。
近两年,富士康的大本营广东,十分积极地推动“腾笼换鸟”。富士康虽然未必一定是要被换掉的鸟,但是,它毕竟越来越变得只是一只普通的鸟了。而在内地,富士康却是一只宝贝一样的金丝雀。
这一景象,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构成中国模式之核心构件的代工模式的本质。很多人都说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由富士康从“普通鸟”变为“金丝雀”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转变是艰难的。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模式,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圳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昂贵起来了,但内地还有很多优惠的空间。更为根本的是,地方政府手中还有很大的定价权。在这样的格局下,富士康显然选择了游击战的策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只要继续采取这一游击战术,我们就不要希望很快看到代工模式衰落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