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来,受到主流“英美模式”的影响,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中国商业机构的信条,在飞速成长的同时付出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当商业可持续成为一种迫切选择之际,莱茵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文 ︱ 秦晓
“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
“什么是莱茵模式?”要回答这一问题,要从我们比较熟悉的英美模式说起。
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当选为英国首相。“铁娘子”一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对当时的劳工团体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她提出著名的“究竟谁治理企业?”的质疑,公开将劳工团体指责为“内部的敌人”。除了打击工会力量之外,撒切尔夫人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推进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等。1980年,罗纳德·里根出任美国第四十任总统,他同样强硬地对待1981年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航管人员罢工,主张减税和缩减社会福利,缩小政府规模,取消对商业的管制。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推行的“新保守主义”革命之下,我们今天称之为“英美模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风行全球。
英美资本主义模式的根本甚至是唯一的商业原则就是维护资本的利益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并在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压力下,把追求股东(短期)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短期盈利目标的重要性推向极致。英美模式形成的基石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和文化在全球商业中的优势地位,以及美国价值观在全球的传播。
莱茵模式则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曾任法国保险公司(AGF)总栽的米歇尔·阿尔贝尔提出来的。他在著名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著作中,将莱茵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相比,欧洲的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米歇尔·阿尔贝尔断言,在强势的英美模式面前,莱茵模式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和其社会和谐平等的内涵,仍将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商业原则以社会公平的理念为基础,强调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依赖性,关注企业与所在社区的均衡发展,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和谐。莱茵模式强调商业机构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维护历史、文化和传统,履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保证企业在财务绩效、社会责任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两种模式的优劣
自从米歇尔·阿尔贝尔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发表之后,经济学家们开始争论英美模式和莱茵模式这两种资本主义的长短,从宏观的解度探讨它们对国家经济表现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在比较评价时采用的都是主流英美模式的“话语”,例如经济增长、人均GDP、税赋水平等。而莱茵模式所关注的指标,例如社会稳定、雇用性质、收入差距、环境保护、福利水平、生活质量等,就常常被忽略。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下,进行宏观视角的比较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其中,彼得·霍尔和大卫·索斯基在他们编辑出版的《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一书中,将企业作为研究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中心。他们采用以德国为代表的“合作式”或“协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式”的市场经济来区分不同的资本主义模式,而没有使用英美模式或莱茵模式这两个术语。彼得·霍尔和大卫·索斯基提出了一个“相对制度优势”的假设,从公司融资、劳资关系、行业内部关系和培训系统四个维度来分析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表现。他们认为,两种模式各有相对的优势,所以不同资本主义模式间的“互相融合”是不太可能的。
迈克尔·波特也分析过德国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优势。他指出,美国的企业大着重于短期的考虑,从而使得美国的长期增长面临风险。波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美国资本所具有的快速流动的特性。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在管理其投资组合时,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表现。美国的资本,主要是由股票市场提供,它们对企业没有长期的承担,没有兴趣投资员工培训和研究开发,也没有兴趣参与企业决策。而德国的资本,主要是由银行融资提供,相对稳定和具有长期的视野。他的结论是,美国的经济在投资资本的配置上具有明显的不足和相对劣势。
“莱茵模式”与“企业可持续”
在《莱茵模式》一书中,作者盖尔·阿芙利教授则另辟蹊径,将对资本主义两大模式的认识推向更深的层次。她是从企业微观的角度,从领导方式入手,来比较英美模式和莱茵模式的不同之处。她研究了两种资本主义模式环境下对企业领导方式的影响,从而指出,资本主义的不同模式“影响着高层管理人员领导组织的方式”。
阿芙利教授用了28个世界各地企业(比如宝马、保时捷)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实施莱茵领导模式的要素。她提出了一个“可持续领导方格”归纳了19个要素来比较英美模式和莱茵模式下的领导方式。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我做的研究越多,领先组织中的莱茵领导方式的优点就变得越令人信服”。她集中在“可持续性”方面,对英美模式之下的营商方式——短视、股东价值凌驾于基他利益相关者之上、不顾环境和社会、将资本的利益凌驾于人的利益之上——提出了挑战。
在莱茵模式下,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多是倾向于低调的,更像是整个管理团队的发言人,很少存在英雄式的个人崇拜;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莱茵模式倾向于以“共识”为基础,并采用一个长期的视野;企业比较抵触来自资本市场对短期盈利的压力,而是关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工会乃至整个社会和未来的利益。莱茵模式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发展,着力保持高水平的员工雇用安全和较低的员工流失率,为大多数雇员提供持续的培训,重视员工的内部提拨,同雇员、工会、管理层分享权力。从书中案例分析来看,实行莱茵模式的企业,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强调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同时将环境友好和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组织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中国企业的方向和选择
《莱茵模式》倡导的企业组织领导方式对中国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近三十年,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和社会代价是巨大的。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主流英美模式的影响,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已是中国商业机构的信条。这一点在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实现盈利目标的同时,所承担的环境压力和社会责任愈来愈大。盖尔·阿芙利所倡导的莱茵模式以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基础,研究商业机构和社会的相互依赖性,关注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和环境责任,不失为中国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
中国政府领导人正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中国企业的领导人,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人与企业的和谐;股东利益与劳动者利益的和谐;企业经济指导标与环境保护指标的和谐;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和谐。这正与莱茵模式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诚然,如阿芙利教授在书中所言,“没有一种领导模式是通用的万能药”。不论是研究英美模式还是莱茵模式的领导方式,最终都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相结合。毕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企业所适用的领导模式是不同的。